車輪鍛件在正火和退火的過程中是如何控制質量的呢?接下來就分別看看吧。
1.表面質量
鍛件表面不得有裂紋及有害的傷痕等缺陷,在保護氣氛或真空爐中處理的鍛件表面應光潔、無氧化。
2.硬度
1)正火與退火后表面硬度不均勻(組織不均勻),將影響切削性能和最終熱處理質量。
2)鍛件正火后的硬度。
3)鍛件退火后的硬度。
4)對于斷面較大或有特殊要求的鍛件,其硬度要求應符合圖樣及工藝文件規定。
5)檢驗前應將鍛件表面清理干凈,去除氧化皮、脫碳層及毛刺。
3.鍛件的變形量
鍛件的變形量應在工藝的允許范圍內,通常不大于直徑或厚度加工余量的1/3, 細長軸、桿類工件的直線度誤差應不大于0.5mm/m。重要鍛件經矯直后應進行消除應力處理,一般去應力時效溫度為500-550℃,時間為2-4h。
4.金相檢驗
1)碳素結構鋼、合金結構鋼正火后應為均勻分布的鐵素體+片狀珠光體,晶粒度為5-8級,大型鑄鍛件為4-8級,按GB/T 13320—2007《鋼質模鍛件金相組織評級圖及評定方法》進行評定。
2)碳素工具鋼退火后應為珠光體2-4級,當鋼材截面尺十小于60mm時,網狀碳化物小于2級;鋼材截面尺寸大于60mm時,網狀碳化物小于3級,按GB/T1298-2008《碳素工具鋼》進行評級。
3)合金工具鋼退火后應為珠光體2-5級,網狀碳化物小于3級,按GB/T1299-2000《合金工具鋼》進行評級。
4)高碳鉻軸承鋼退火后應為珠光體2-5級,網狀碳化物小于2級,按GB/T 18254-2002《高碳鉻軸承鋼》進行評級。
5)表面脫碳層深度應小于單面加工余量的1/3,按GB/T224—2008《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》測量。
5.正火和退火缺陷及控制
6.冷卻速度控制
1)正火鍛件的冷卻一般在靜止的空氣中進行,某些尺寸較大的過共析鋼(為消除二次網狀碳化物)、鑄鐵(為增加珠光體量)和滲碳鋼(為改善切削性能和消除帶狀組織)可采用風冷或噴霧冷卻,甚至水冷。
2)退火鍛件一般隨爐冷至550℃出爐空冷,要求殘留應力小的鍛件,隨爐冷至350℃出爐空冷。